物理实验课靠什么持久吸引学生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7-12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在时下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,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弱项。如何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,下面依据本人的思考与实践提几点建议。

    演示实验提升学生观察能力

    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而安排的由教师操作、学生观察的实验。科学设计演示实验,引导学生认真观察,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、形象、直观,把一些教学难点变得容易接受。例如在“光的反射定律”的实验中,教师可以把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,E、F是粘在一起的两块硬纸板,F可绕垂直于镜面的中缝ON转动,让一束激光沿着OA的方向入射,在另一侧的纸板上看到了反射光线。用铅笔画出入射光的径迹和反射光的径迹。然后转动纸板F,问学生在纸板F上还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,学生说没有看到反射光线,从而可以得出结论,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。然后,让E、F在同一平面内,使反射光线靠近法线ON,让入射角变小,结果发现反射角也变小了。学生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,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。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,很直观地看出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……通过这个演示实验,学生可以轻松直观地掌握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。

    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创新体验

    课堂上如果只有演示实验,就是只有老师做实验,学生由于缺少参与机会,学习积极性往往调动不起来。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,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,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。

    例如在“电阻的测量”一节实验中,首先,我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、了解实验步骤。第一步是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,取三次数据,取其平均值算出电阻,让学生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误差。接着,测量小灯泡的电阻,在测量过程中,有些学生不注意,把小灯泡烧坏了。这一瞬间,有学生观察到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,电压表示数变大了,几乎等于电源电压,电流表示数为零。这时,我提出了一个问题:什么情况下,会出现这一现象呢?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,小灯泡烧坏的情况下。另外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没看到小灯泡短路的情景,开始模拟起来。他们用一根导线,把小灯泡短路后出现的不同现象——小灯泡不亮、电压表示数为零、电流表示数变大等记录下来。通过这个实验,不仅测出了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电阻,而且也让学生看到了在小灯泡短路时,所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。

    引导学生自主改进实验

    改进初中物理实验,可使实验易于操作,同时显现实验所蕴涵的“思维”教育功能,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。

    例如,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,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,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,它们的接触面是什么情况。教学中,教师可以取两个黑板擦,使刷毛相对叠放在粗糙的桌面上,水平推动上面的黑板擦,可以看到两个黑板擦间的刷毛变形的方向相反,由此可推出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。这样变抽象为形象,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,还可以让他们对于静摩擦力的产生、方向等问题“茅塞顿开”。事实证明,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改进,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,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。

    (作者:崔传明,单位: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滨湖中学)